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从“尽其性”到“尽人之性”,再从“尽人之性”到“尽物之性”,直至“赞天地之化育”,这其实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也是个体寻求“真我”的经历。当我们能够参与“天地”养育和成就万物的工程,就已经与“神圣秩序”相交融,进入了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如此,“自我”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从“尽其性”到“尽人之性”,再从“尽人之性”到“尽物之性”,直至“赞天地之化育”,这其实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也是个体寻求“真我”的经历。当我们能够参与“天地”养育和成就万物的工程,就已经与“神圣秩序”相交融,进入了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如此,“自我”已落实在宇宙大化的背景之中。
从时间而言,“自我”已负载了历史,与现世并居,又承担了开拓将来的责任;就空间而论,“自我”不是“一己”潜能的发挥,而是关顾他人,留心社会,注重国家,情牵世界的“自我”。
(二)阅读《礼记》,知人的可贵
诚如杜维明先生所言,要成为一个“本真的人”,固然是对己诚,待人忠,但同时也必然会产生一个“无止的过程”,一个“学做人”的过程。这个过程意味着“审美上的精致化”(美学)、道德上的完善化(伦理)和信仰上的深化(宗教),而“礼”就是上述过程启动的关键,《礼记·曲礼上》: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人”能够意识到“人禽之别”,是因为有“礼”的存在。当然,“礼”使我们“所以知”,而不可以令我们“所能知”。“人”之所以与“禽兽”有别,是因为人的“特殊”性: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礼记·礼运》)
延伸阅读:
- / 节目时变 圣人夫岂不知?但不专以此为学而其所[图]
- 兹将苏轼《观过斯知仁》篇(《唐宋八大家文钞·东坡文钞》卷一一[图]
- 诛诛杀武王继承文王遗志会合西南各族起兵伐纣取得牧野大捷纣王兵[图]
-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图]
- 手把命珪兼相印一时重叠赏元功诗纪晋公奏凯事也时当腊月夜次桃林[图]
- 建安摹拟汉(中原)乐府开元摹拟南朝乐府(先天元年孟浩然二十四[图]
- 铲土噌噌扔进筐投入版中轰轰响捣土之声登登登削墙之声呯呯呯百堵[图]
- 洹(音huán)水今河南安阳河通质相互交换人质桡(náo)阻[图]
- 太尉秦、西汉时军队首脑,赞选拔《礼记·月令》郑玄注“赞出也”[图]
- 这一爻暗示我们一个人如没有真才实学即使他体恤下属也不能担任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