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瑛爱好读书并喜欢诗同我们这些人交游我们称他为沧浪僧
文瑛爱好读书并喜欢诗,同我们这些人交游,我们称他为沧浪僧。
作者用朴素简洁的语言、自然流畅的笔调,叙述了沧浪亭演变的始末,并把沧浪亭与盛极一时的吴越国的宫馆苑囿相比,宫馆苑囿,虽一时极盛,如今却被人遗忘。从而得出结论:使士人千载垂名的不是兴建的建筑物,而是士人的品德和文章。
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由近及远,以小见大,可为古人“上德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的“三不朽”之说张目,令天下士子奋然自振,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明·王世贞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3,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4也。大王弗予城而绐5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6相如于市7,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8,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9渑池,柔者0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所情:实情。指秦国确实只是想得到和氏璧。也 曲直:理亏、理直。3 设九宾:古代举行朝会大典用的极隆重的礼节。4 草芥:比喻轻贱,引申为轻微纤细的事物。5 绐(dài):欺骗,欺诈。6 僇:通“戮”,杀戮。7 市:市朝,指众人汇集的地方。8 族:灭族。9 劲:强,有顽强坚决之意。者0 柔:安抚,这里有忍让、团结之意。
蔺相如保全和氏璧,人们都称赞他,我却不敢认为事情确实如此。秦用十五座城的空名,欺骗赵国并且威逼着要其和氏璧,说要得到玉璧是真实的意图,并不是想打赵国的主意。赵如果了解秦的真实意图就不给它,不了解它的真实意图就给他;了解秦的真实意图却怕它就给,了解秦的真实意图但不怕它就不给,这只要两句话就解决了,为什么既怕他又要挑起他的怒气呢?
况且秦王想要玉璧,赵王不给玉璧,双方都没有什么理亏、理直可说。玉璧送到了秦国,秦王却不给城,理亏在秦国;秦拿出了城而玉璧送回去了,理亏在赵国。要想让秦国理亏,就不如不要玉璧;怕失去玉璧,就不如不给。
秦王既然已经按地图来给城,又设置了九宾的大礼,斋戒沐浴来接受和氏璧,那形势是不会不给城的。如果秦王收了和氏璧,却不给城,相如就可以上前去请求说:“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的。和氏璧不就是赵国的一块璧么?那十五座城却是秦国的宝贝。现在如果大王因为玉璧的原因失去了这十五座城,十五座城的子弟,都会深深怨恨大王,因为大王抛弃他们就像抛弃小草一样。如果不给城而骗取赵王的玉璧,因为一块玉璧而失信于天下,那么我就请求死在秦国,从而揭露大王不守信用的事实。”这样,秦王不一定不退还玉璧。现在为什么却派随从怀揣着玉璧逃回去,而让秦国得理呢?
- / 节目时变 圣人夫岂不知?但不专以此为学而其所[图]
- 兹将苏轼《观过斯知仁》篇(《唐宋八大家文钞·东坡文钞》卷一一[图]
- 诛诛杀武王继承文王遗志会合西南各族起兵伐纣取得牧野大捷纣王兵[图]
-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图]
- 手把命珪兼相印一时重叠赏元功诗纪晋公奏凯事也时当腊月夜次桃林[图]
- 建安摹拟汉(中原)乐府开元摹拟南朝乐府(先天元年孟浩然二十四[图]
- 铲土噌噌扔进筐投入版中轰轰响捣土之声登登登削墙之声呯呯呯百堵[图]
- 洹(音huán)水今河南安阳河通质相互交换人质桡(náo)阻[图]
- 太尉秦、西汉时军队首脑,赞选拔《礼记·月令》郑玄注“赞出也”[图]
- 这一爻暗示我们一个人如没有真才实学即使他体恤下属也不能担任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