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鄂尔多斯KTV招聘网 > 鄂尔多斯热点资讯 > 鄂尔多斯励志/美文 >  帝舜当然不同意了,一句话顶了回去“还是你去完成这个任务吧”

帝舜当然不同意了,一句话顶了回去“还是你去完成这个任务吧”

2022-09-14 01:11:45 发布 浏览 393 次

帝舜当然不同意了,一句话顶了回去:“还是你去完成这个任务吧。”

看来是没得商量了。治水这件事,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只要失败,一定会死得很难看,禹只能背水一战了。

要怎么样才能彻底解决水患呢?

禹认真地研究了父亲鲧治水失败的经验,认定用堵的办法是行不通的,这是因为当时的工具太有限了,没有钢筋混凝土,堤坝建成后,还是松松垮垮的,根本无法抵御洪水的冲击。要怎么办呢?既然用堵的办法不行,就用疏导的办法,把洪水分流,分流到水少的区域。这个办法看似简单,实则困难重重,在工具那么简陋的年代,要人工疏通河道,谈何容易!

再难也得去做,因为禹别无选择。

要怎么开始呢?首先要测量地形高低。因为水是从高处往低处流的,要是新开挖的河道比原河道还要高,洪水是无法流出去的。疏导洪水后,会不会殃及疏导区的居民呢?这也要有测量的数据才行。因此禹带着一批人,翻山越岭,拿着简单的测量工具,在山川地带测地形的高低,立起一根根标杆,计算从哪里开挖水道最合适。这个工程量极其巨大,不要说古代,就是到今天,也算得上是巨大的工程。

由于责任重大,禹做事都是亲力亲为,他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在平地他乘马车;遇河流则搭船;在沼泽地带用橇拉;在陡峭的山地则穿上特制的鞋,这种鞋上山时前齿短后齿长,下山则前齿长后齿短。勘测完毕后,便是大规模的治水,整个治水过程共耗费了十三年,范围遍及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当然,当时还没这些地名。其间开挖了许多水道与陆路,长年以来危害百姓的洪水灾害终于得到了抑制。

在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先人的勇敢与坚强,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能做出如此伟大的事业,大禹不愧是“伟大的禹”。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的治水功绩不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且对中国的政治版图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大禹治水之前,中国的版图其实很模糊,当时也没有什么国界的概念。大禹治水,开水道、陆路,凡此开拓过之地,实际上都成为帝国版图之地,国家的概念更加明确了,难怪乎到了大禹的儿子时,一个崭新的国家形成了。

帝舜派禹去治水,显然是别有用心的,但是禹以自己的大智大勇化解了危机。根据史书的记载,大禹治水时,帝舜派了两个人去协助,一个是伯益,一个是后稷。我的看法是,这两个人是帝舜派去监督禹的,就是两个密探,任务就是要抓住禹的小尾巴。可是禹何尝不知道自己的险境,他表现得小心翼翼,无懈可击。

大家都知道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所谓“三过家门”,是孟子的说法。《孟子》的原文是这样的:“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三过其门,不是说有三次路过家门,而是指多次。

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呢?这个故事一直被后人所称道,认为大禹是大公忘私。可是我在这里要提出怀疑,路过家时进去看看老婆孩子,怎么就成了“有私”呢?这会影响到工作吗?就算有影响,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吧。这个故事与瞽叟杀舜的故事一样,很不合常理,背后肯定还有不为人所知的故事。

我们来看看司马迁的《史记》是怎么写的:“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这里注意一个细节,孟子写的是“三过其门而不入”,司马迁写的是“过家门不敢入”。

“不入”与“不敢入”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表达。“不入”是我不进去,可能我很忙,我责任重大,所以我不进去了。“不敢入”是我想进去,可是我害怕,不敢进去。那么禹害怕什么呢?司马迁写了,“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原来他心里念叨着帝舜以“治水无状”为罪名杀了父亲鲧,他害怕自己要是也无功,免不了也遭到杀害的命运,所以“劳身焦思”,脑袋上面挂着一把斧头,所以他经过家门时不敢进去。

可是我要说,司马迁仍然没写到点子上。

禹不敢进家门是对的,但并不完全是司马迁所说的原因,还因为身边有两个帝舜安插的密探,时刻盯着他的一举一动。这两个人,就是伯益与后稷。后稷曾帮助帝舜囚禁帝尧的儿子丹朱,很明显是帝舜的亲信。伯益的政治立场相对中立,不过他也是被帝舜提拔起来的人。帝舜以协助治水为名,把伯益、后稷安插在禹身边,就是要监视他。

禹是一个十分明智、冷静的人,岂能不意识到自己周围杀机四伏呢?他绝不能让人抓住任何把柄,因此他在个人生活上,极其低调,近乎苛刻。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